028-81259914
18781956287
以工业和信息化技术
服务企业工业和信息智能化建设

卡在这一步,中国到底能不能做能源大国

发布日期:2022-09-02 17:35:46   来源 : 控制工程网    作者 :控制工程网    浏览量 :3049
控制工程网 控制工程网 发布日期:2022-09-02 17:35:46  
3049

       能源大国分两种:旧能源大国和新能源大国。

  旧能源指的是:石油、煤炭、天然气等化石能源。

  在这个领域,储量为王。因此很遗憾,“贫油、少气、相对富煤”的中国,并不具备成为“大国”的潜力。

  我们曾写过一个形象的比喻:如果沙特的油田是一块完整的盘子,那么中国油田就是把盘子扔在地上摔个粉碎,再东踢一脚西踢一脚,然后直接踩进石头缝里。

  拿石油贸易来说,中国一直在“冤大头”和“抄底王”两个身份间反复横跳:

  冤大头——2018年,由于原油价格急转之下,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公司联合石化在一波对冲贸易里,亏损了至少7亿多美元;

  抄底——在出现奇葩“负油价”的2020年,中国“抄底”战术又大获成功:3、4月份填满了陆地油库后,还有7300万桶油在海边等待上岸——坐看国际油价持续回升。

  然而,无论怎样变换策略,天然储量的匮乏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石油依赖进口的现状,在能源的输出链条里,我们似乎只能居于下游弱势地位。

  直到“双碳”和伴生的新一轮能源革命,中国能源终于“翻身把歌唱”。

  新能源里有“新煤炭”和“新石油”:

  新煤炭:风能、太阳能;

  新石油:氢能、锂电池。

  风、光、锂、氢,它们终将淘汰掉旧的化石能源——在新体系里,中国正在崛起成为能源大国。

  出口,“开采权”

  新煤炭——风能和太阳能,是新能源体系中的两大支柱:

  它们产生的绿色电力既环保、也很忙——一边要被拿来电解水制氢,一边要被拿去为锂电池充电。

  风、光都属于可再生自然资源,但本身很难被搬来搬去,发出的电力也不适合跨国输送——就好比欧洲再怎么缺电,也只能到处买煤,而不是隔着大西洋从美国进口电力。

  那么,全世界都要靠老天爷赏饭吃的领域,中国的“崛起”从何而来?

  这要从新、旧两个能源时代不同的“崛起逻辑”说起。

  在以石油、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旧能源时代,合格的能源输出大国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:

  一是储量,比如沙特一类的中东大户,找块地一锄头下去都能飙出油来;

  二是技术,美国在2019年超越沙特,荣升第一大石油出口国,靠的就是先进的页岩油开采技术和强化采油技术,从地底的岩石缝里钻出了油,大大提升了石油采收率。

  而到了新能源时代——要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能和太阳能转化成电力,是一个纯纯的“技术活”。

  这里的技术,指的是风电机组、光伏电板等新能源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技术。

     这些装备,好比是挖煤的十字镐、掘油的磕头机,有了它们,才有新能源的“开采权”。

  拥有大量装备,还能对外大量输出装备和技术的国家,自然就能成为新能源的输出大国。

  中国,刚好符合条件。

  新能源领域的分工很明确:“新煤炭”风和光负责发电;“新石油”锂和氢负责用电和储能。

  因此光伏和风电装备,在新能源里就相当于“基建”般的存在——

  我们先来看看,中国在光伏和风电上,已经具备了哪些优势:

  光伏——

  2021年,全球光伏+风电总装机量268.6GW,中国独占35%。

  在光伏领域,中国装机总量54.9GW,是全球前十平均水平的18倍;

  行业里12家中国企业合计出货140GW,拿下全球超过2/3的市场份额。而如隆基这样的头部公司,产品外销率超过96%。

  总结一下:中国已经是出口光伏“开采权”的绝对大国。

  再看风电领域,事情变得更有意思起来——

  2021年,全球排名前十的风电企业,中国占了其中六个席位。这六家公司仅凭中国本土的海陆风电装机量,就拿下全球54%的市场占有率。

  在出海方面,越南能挤进全球装机量排行前三,也全靠中国风电企业“大力扶持”。

  不过,即使在出口总量比2020年暴增近3倍的情况下,拿下国内77%市场的前六名本土企业,海外市占率加起来依然不足10%。

  比起光伏产业调转炮口全力对外输出之势,本土风电企业们更像是用水枪朝外滋了两下,然后转身端起加特林继续对内冲锋。

  但立方知造局认为:未来中国风电带上真枪实弹涌向海外的动作,将成为常态。

  纵观中国新能源的生长路径和出海旅途,赛道里的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全盘精打细算的野心家式策划——由于中国市场本身的庞大体量,本土新能源企业难免会沉溺在“快乐老家”野蛮生长,对外扩张的步伐不免有些缓慢。

  这时,曾以政策打开风口的“看不见的手”,又抄起胡萝卜和大棒,驱策他们转向。

  仍然以风电为例:

  无论是国内建设还是出口海外,本土的生产制造能力,都是关键要素。

  中国早期的风力发电场里几乎都是从丹麦和德国进口的风电装备,上世纪80年代后,中国最早一批本土风电陆续出现,经过一番“订单换技术”的基本操作,最终也只完成了风机塔筒的国产替代。

  直到2005年,中国风电装备的国产化率也只有25%左右。

  而当年新发布的《可再生能源法》直接将国产化率的要求拉到70%以上,否则风电场不允许建设。

  断崖式的一刀切政策并没有吓退国内风电企业,因为“胡萝卜”太过诱人——

  从2003年开始,风电就以高出煤电1~2倍的价格上网。而提高国产率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政策,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装备的制造成本。

  回顾中国风电装备出口的两次浪潮,也与政策风向的转变有着直接关系:

  2011年和2019年开始的两次出海浪潮都与政策相关

  2011年,中国风电机组的出口量暴涨近20倍,原因是国内多年的抢装机潮里事故频发,且弃风率最高飙升到17%,相当于每6度电就有1度没处使用——风电场审批随之收紧,装机量增速一度跌到-30%。

  一些本土风电企业开始将业务转移到国外:

  比如金风科技在2011年出口124套机组,数量国内第一;远景科技则推出智慧风场管理平台,寻找“软件定义风机”的第二曲线。

  这些企业通过自研与创新,加上中国强大的制造实力,很快在海外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,并且挺过一轮危机。

  落后的产能被无情淘汰:当时以20.8%的本土市占率排名第一的华锐风电,由于核心技术多为“海外代购”,产品并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,2011年仅出口风机6套,加上错判了国内形势,仍在持续扩张产能。最终被摘牌退市。

  新一轮出海潮同样来自于“大棒”的压力:

  2019年,风电开始了比谁价更低的“竞价上网”,并且不再享受国家补贴;2021年政策持续退坡,新投建的陆上风电将全面实现平价上网。

  而风电装备国产化的提速,让企业走进了价格战的泥潭——

  根据立方知造局拿到的独家数据:2020年,远景科技一款叶片直径156米、发电量3.0MW的陆上风机,每千瓦的平均成本大约在2000元以上;

  到了2021年,一款直径182米、发电量6.25MW——更大更强的产品,成本却大幅降低,每千瓦平均成本可能不到1200元。

  风电领域的极度“内卷”并非个例,回看中国新能源的其他领域,比如光伏和锂电,都是在“看不见的手”的政策指引下,一步步走完了规模扩张和国产替代。

  随之而来的价格战,也正在被“大棒”催逼下的出海动作消解。

  价格战之所以被诟病,并不是因为“低价”,而是伴生的“低质”——但中国新能源企业则利用出海走出了另一条路径:

  只有和国外企业在同一个市场竞争,才能摆脱“降质降价”的内卷,转而成为“高质低价”的代言人。

  这也正是中国新能源崛起的内涵所在:将平价的绿色电力“开采权”带向世界。

  大国真正崛起,还差一步之遥

  一个国家能够成为能源大国,固然与政府对于能源的重视程度和提速手段紧密相关,但能否将巨大的市场和红利转化为成果,也得看企业自身给不给力。

  在聊新能源崛起之前,老规矩,我们先回看旧能源时代的巨头是怎样炼成的——

  拿国际能源巨头壳牌来说,抓住“旧能源”大热的石油赛道、作为中间商大做买卖,是其在石油能源时代发家的第一步。

  目前,据立方知造局了解,壳牌的石油业务板块包括:

  上游掌握油气勘探的渠道、开采项目的装备和技术;

  下游在全球搭建储运网络,并在全球开设加油站。

  一系列在产业链上大刀阔斧的延展和扩张动作,才是壳牌成为“巨头”的关键。

  而荷兰凭借壳牌搭建的能源体系,在本土石油资源并不富裕的情况下,也跻身到“旧能源大国”的行列中。

  旧能源巨头壳牌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换电站  图源:壳牌中国官方微博

  换到新能源领域: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光伏、风电等装备的生产大国,但仅仅在制造端有主导地位仍然是不足够的。

  必须搭建出如旧能源巨头拥有的完整体系,才是新能源企业应有的终极发展目标——

  中国能否真正成为能源大国,还有这一步之遥等待跨越。

  目前,中国能源企业正在向全产业链进行布局:

  在锂电行业:宁德时代上游投锂矿,下游搞换电;而本就有汽车业务的比亚迪,也围绕锂电车进行汽车半导体、电机等技术的研发。

  在光伏行业:核心材料单晶硅上,全球8成市场份额被隆基和双环掌握;而如隆基和阳光电源等光伏巨头,也逐渐将氢能和储能作为第二增长曲线。

  不过立方知造局认为:未来最有可能搭建起中国新能源体系的公司,还是在风电领域。

  中国一批风电企业已经抓住了不只能源领域、也是当前整个制造业时代的命门——数智化转型。

  对于中国市场里排名前六的风电巨头来说,在赖以发家的风机上,研发制造已不再是业务的全部重心,取而代之的是“智慧风电”解决方案。

  比如金风科技,就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,覆盖海陆风电场项目的前期规划、测风到后期的运维管理等各个环节。

  这就相当于化石能源里,为上游的探矿和挖矿建立标准化的体系。

  而在能源的下游应用环节,比起旧能源玩家,直接从新能源起步的选手要更具优势。

  拿石油来说:原油被开采出来后,还需要经过炼化、运输、建加油站等一系列操作,才能被消费者使用。

  因此包括壳牌在内,许多化石能源巨头一边努力进入新能源赛道,另一边还得进行“电气化”转型——

  简单来说,就是减少卖“矿”的比例,增加直接卖电的业务。

  而新能源企业想进入下游就要简单许多:

  在发电场建完后,自家装备生产的电力就能立刻并入电网,直接输往工厂、家庭、锂电车等消费场景。

  顶层政策也适时给出另一波红利:

  “十四五”后,中国智慧城市、智慧工厂、智慧楼宇、智能汽车的标准建设和应用试点明显加速,大数据、云计算和5G技术是将它们串联起来的一条明线。

  另一条隐形的暗线,是“智慧电网”。

  智慧电网示意图  图源:明阳智慧能源官网

  电网是能源企业的下游,原本能源公司很难触及到终端用电领域,但智慧电网带来了以数字化进行能源管理的新机会——

  相比旧能源巨头,新能源企业因为跳过了转型环节而更具优势。

  在金风、远景、明阳、运达等风电企业的布局中,无一例外都有与智慧电网相关的业务展开,并且将光伏、氢能、锂电等横向业务纳入其中。

  基于智慧电网,城市、工厂、楼宇、出行等多种场景,也能够以能源为主线进行数字化改造以及智能管理。

  在远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中,使用绿色电力只是基础,更重要的是将能源、交通、化工三个领域在同一套电力体系下结合,在实践中形成能够推广到更多领域的标准体系。

  本土风电企业各自的数智化体系,正在通过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出海走向世界——当这些企业的体系遍及全球,并成为新能源革命中的主导力量时,中国必将成为真正的能源大国。

中国
企业
能源
风电
技术咨询:18781956287 028-81259914
技术咨询::cdtaber@cdtaber.com
公司地址:中国(四川)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高新区天府大道中段530号2幢38楼04号
公司抖音
网站二维码
抖音号
微信小程序
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
回到顶部